德國是歐洲的工商業中心,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,「德國製造」更代表著高品質與創新精神;如今,德國經濟卻萎靡不振,甚至被質疑成了「歐洲病夫」。
天然氣價格暴漲至俄烏戰爭前四倍以上,固然是衝擊德國經濟的重要原因,但德國在數位化及基礎建設長年落後、中國在電動車與機電等產業急起直追,都不斷侵蝕德國利基,德國工業正面臨生死存亡之秋。
信貸機構Creditreform和歐洲經濟研究中心(ZEW)曾發布令人怵目驚心的數據,2023年,德國有約17萬6,000家公司從市場上消失,其中有11%是破產倒閉,大多數公司是自主選擇關門大吉,包括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。
福斯汽車去年9月傳出將關閉德國境內汽車製造工廠並裁員,德國人驚覺到製造業所陷困境之深。不光汽車業,德國歷史悠久的蒂森克虜伯鋼鐵(TKSE)宣告將裁減40%員工,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(Bosch)集團也計劃裁減約5,000名員工。
德國產業面臨困境,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歐盟,與美國的距離也愈來愈遠,和緊接在後的中國則差距愈來愈近。法國總統馬克宏示警,歐盟再不強化自身競爭力、重新定位具戰略意義的新價值鏈,「那歐盟恐怕就要消失了」。
封面故事〈德國工業危機〉會診德國政經、製造業面臨的種種困局,並深度分析歐盟競爭力診斷報告、法國加速再工業化、義大利挑戰「綠色新政」以及英國製造業跌落全球前10,為何沒有大敲警鐘等。(詳見34頁)
農曆除夕是華人社會除舊布新的重要時刻,在瑞士外阿彭策爾州也有獨特的除夕習俗。頭戴大型精美面具,身著傳統天鵝絨服裝,肩背牛鈴或鈴鐺背帶,裝扮奇異的「除夕老人」會在每年12月31日及1月13日挨家挨戶拜訪,為民眾驅邪賜福。
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,有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「對岸共和國」,住有超過1,000名藝術家。這個由藝術家築起的微型國家,從昔日蘇聯的「死亡街」蛻變為藝術烏托邦。這裡的每一塊石板,都訴說著自由、創意與包容的故事。
《全球中央》特闢〈開箱地球村〉單元,透過分布世界五大洲記者的在地觀察,從台灣人的角度,分享在異鄉食衣住行育樂、社會制度、各式見聞與文化衝擊。(詳見76頁)
本期〈看世界〉一起走訪各國的冰雪世界。先到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體驗白雪仙境;再到如置身動畫電影《冰雪奇緣》的洛磯山脈小鎮布雷肯里奇、北國滑雪文化象徵的挪威奧斯陸滑雪節、推廣極圈生活文化的瑞典基魯納雪祭、日本北海道的札幌雪祭、超大冰城盛會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以及熱帶沙漠中的杜拜冰雪世界。(詳見6頁)